《冬至小贴士》冬至养生春又来
【正能量人在看,点击右上角加‘关注’】
今天是12月22日,
我们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气——冬至。
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
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
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。
冬至的其他物候特征是什么?
我们应该注意什么?
接下来就请跟随小宝一起探秘冬至吧!
节气简介
冬至,又称冬节、次岁节、长至节节气贴士之冬至阳生春又来【能源人都在看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传统节日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。《科尊仙都文》记载:“阴至阳气始生,日至南,日短至,日影至,谓之冬至。”
气候特征
在天文学上,冬至被认为是寒冷冬季气候的开始。冬至是北半球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的一天,但由于地球蓄热过了冬至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,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一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三九日”是热量积聚最少、气温最低的时期。
我国幅员辽阔,此时各地气候景观差异很大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区普遍在0℃以下,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区只有6℃到8℃左右。区白雪皑皑,江南区的冬季农作物继续生长,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在10°C以上。
农活
冬至农事最重要的部分是为立春后的农事活动做准备。
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,大搞农田基础建设,积粪造肥的好时机。同时要施蜡肥,做好防冻工作;江南区要加强越冬作物的管理,做好清沟排水,培土堵根。冬至还需要注意防治越冬病虫害。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可通过冬耕冬灌消灭;落叶减少了害虫越冬的场所;二是及时处理植物残体。
民俗学
冬至既是自然节气点,又是传统的祭祖节日。冬至一到,新年就在眼前,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性不亚于新年。古时,漂泊在外的人们此时要回家过冬节,所谓“岁末有归宿”。所以,冬至这天,自然有很多习俗。
祭祖习俗
早在东汉《四民月令》中就有记载,民间会在冬至时节向玄冥、尊尼推荐小米和羊。宋代冬至祭祖的记载增多,明清两代冬至祭祖盛行。南部沿海区部分地区延续传统祭祖习俗。他们在祭祖的同时,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财源广进。
饮食习俗
广东人有冬至吃烧肉、姜饭“加菜”的习俗;客家人认为,冬至水的味道最醇厚,所以冬至酿酒也是客家冬至习俗;四川人偏爱滋补羊肉汤;冬至喜欢吃年糕,寓意长高过了冬至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,吉祥。江南地区也流行冬至吃汤圆,寓意团圆,还有“吃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。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区,每到冬至,那里的人都要来上一盘饺子,以防“冻耳朵”,
保持身体健康
冬至后“三九”,天气寒冷,注意保暖,适当锻炼,多休息,保持情绪稳定。
寒冷会刺激神经系统,胃内血管容易痉挛收缩,胃粘膜的保护作用降低,导致炎症、溃疡等,从而出现腹胀、胃痛。正因为如此,冬季一直是胃病的高发季节,要注意养胃,及时添衣、添被,以免腹部着凉;少吃多吃,减轻肠胃负担。
俗话说,吃了冬至饭,一天就长了。冬至过后,白昼越来越长。这个时候人体也最容易吸收外界的养分,是进补的最佳时机。但冬季进补也要有所节制,避免无病进补。
冬至至小寒、大寒是最冷的季节。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往往会变得更糟,更多的人会患上“中风”。因此,在寒冷的冬季要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。